Beyond the Status Quo: Rethinking Lifecycle Investment
結論就是專心作股票就好...
擔心選股能力不好,那就買大盤,美股就VOO/SPY、QQQ,台股就006208/0050
擇時能力不好,擔心總是買在高點,那就定期定額
- 閎心坊
============
這篇論文透過非參數區塊引導法 (nonparametric block bootstrap method) 仔細建模投資機會,檢視了生命週期投資問題 (lifecycle investing problem)。研究人員運用包含來自 39 個發達國家、橫跨 1890 至 2023 年資料的綜合數據集,對目標日期基金 (target-date funds, TDFs) 所推崇的傳統投資建議提出了質疑。他們發現,對於絕大多數的生命週期,最佳策略 (optimal strategy) 傾向於國際多元化股票投資組合 (internationally diversified equity portfolios),幾乎沒有固定收益資產配置。相較於遵循傳統建議的投資者,採納此最佳策略的投資者可實現更高的預期退休效用。研究結果亦指出,即使面對不同的人力資本、初始收入,以及諸如預期退休年齡或市場狀況等調整,此一全股票策略 (all-equity strategy) 仍舊穩健,顯示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。
這篇論文挑戰了傳統生命週期投資的兩個核心原則:一是建議投資者應在股票和債券之間進行多元化投資,二是建議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股票配置。研究結果顯示,最佳的投資策略是不論年齡,都維持約三分之一的國內股票和三分之二的國際股票配置,且幾乎不配置固定收益資產。這種策略在累積財富、保值和產生遺產方面,均優於傳統的股票-債券策略。
以下是這篇論文的重點整理及其心智圖:
論文重點整理
- 核心挑戰與主旨
◦ 挑戰傳統建議:該研究質疑了長期以來盛行的兩種生命週期投資建議,即應將投資分散於股票和債券之間,以及應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股票配置。這些建議被廣泛採納,並體現在目標日期基金 (TDFs) 和合格預設投資方案 (QDIAs) 中。
◦ 提出新策略:論文主張,在整個生命週期中,最佳的資產配置應穩定地保持約 三分之一的國內股票和三分之二的國際股票,幾乎不納入固定收益資產。
- 研究方法
◦ 生命週期模型:研究構建了一個美國夫妻的生命週期模型,旨在最大化退休消費和遺產的預期效用,同時考慮到勞動收入風險、社會保障收入和長壽風險。
◦ 創新方法 - 非參數區塊引導法 (Nonparametric Block Bootstrap):
▪ 不同於傳統方法,該方法避免了預先選擇報酬特徵和對其功能形式進行參數假設。
▪ 透過重採樣歷史報酬的長序列,它生成了前瞻性的持有期報酬,從而保留了資產類別報酬的時間序列和跨資產類別依賴性。
▪ 數據來源廣泛,涵蓋了 39 個發達國家超過 2,600 年的月度數據,包括國內股票、國際股票、政府債券和政府票據。
◦ 決策框架:採用了 Gabaix (2014) 的稀疏最大化 (sparse max) 優化框架,該框架考慮了家庭的有限理性,並假設家庭主要關注年齡作為投資組合選擇的關鍵變數。
◦ 蒙特卡洛優化:這是一種強化學習方法,適用於當轉換概率可以被模擬而非明確建模的馬爾可夫決策過程 (MDPs)。
- 核心發現與實證結果
◦ 最佳資產配置:
▪ 不論年齡,最佳權重保持穩定,約為三分之一國內股票和三分之二國際股票,且幾乎沒有固定收益配置。
▪ 唯一例外是退休初期(65 歲時有 27% 的票據配置,到 70 歲時降至 0%),但這主要是由於僵化的提領規則(如 4% 規則)所導致的戰術性現金儲備,若採用彈性提領方式,則全程為股票配置,且戰術性現金配置幾乎不提供顯著的經濟效益。
◦ 債券的劣勢: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,債券表現不佳。
▪ 平均實質報酬率低(債券為 0.95%,國際股票為 7.03%)。
▪ 長期波動性高(30 年期債券的每年度變異數是 1 年期變異數的 2.30 倍)。
▪ 長期與國內股票的相關性高(30 年期為 0.45),而國際股票則保持穩定。
▪ 在高通膨時期表現差(與通膨相關性為 -0.78),而國際股票更能保值(相關性為 -0.01)。
◦ 國際股票的優勢:提供優於債券的多元化效益和成長潛力。
◦ 傳統建議的福利成本:
▪ 與最佳策略相比,遵循傳統股票-債券平衡策略(60% 國內股票,40% 債券)的家庭需要多儲蓄 94% (儲蓄率從 10.00% 增至 19.44%)才能達到相同預期效用。
▪ 目標日期基金的表現略好,但仍需要多儲蓄 63% (儲蓄率從 10.00% 增至 16.27%)才能達到相同的預期效用。
◦ 策略績效比較:最佳策略在多項退休儲蓄成果上優於傳統 QDIAs (平衡策略和 TDFs)。
▪ 退休時財富:平均比平衡策略多 50%,比 TDF 多 39%。
▪ 資本保值 / 財富耗盡機率:最佳策略的耗盡機率為 6.7%,遠低於平衡策略的 16.9% 和 TDF 的 19.7%。
▪ 遺產:最佳策略產生的平均遺產是基準策略的兩倍以上。
▪ 最大回撤:工作期間平均回撤相似,但最佳策略在最差情況下表現更佳。退休期間,TDF 雖然平均回撤較低,但在高通膨侵蝕債券實際價值時,其最差情況下的表現反而不如最佳策略。
◦ 方法論的影響:研究發現,傳統觀點的形成可能源於對短期報酬動態的依賴,以及僅考慮國內市場的假設。採用區塊引導法和納入國際股票,是發現最佳全股票策略的關鍵。
◦ 穩健性:研究結果對多種模型設定修改(如樣本期間、風險厭惡程度、遺產動機、提領策略、退休年齡、貢獻率和家庭類型)都表現出穩健性。最佳固定權重策略(33% 國內股票、67% 國際股票)與最佳年齡策略的結果幾乎一致。
◦ 槓桿效應:在實際借貸利差下(如中等利差 1.40%),家庭會選擇借入 55% 的財富,並仍維持全股票配置。只有在極低的「無風險」借貸利差(0.37%)下,家庭才會借入 100% 財富,並在股票組合中納入一小部分債券(15%)。
- 結論與政策意涵
◦ 研究結果挑戰了現有 QDIA 法規所依賴的「普遍接受的投資理論」以及目標日期基金的設計。
◦ 儘管最佳策略的高股票配置可能導致較大的短期回撤,但長期來看,它比現有替代方案更為安全,並提供了更優異的風險-報酬組合。
◦ 這些發現對監管機構、投資管理公司和退休金計劃發起人具有重要意義,鼓勵他們重新思考傳統的退休投資方法。
心智圖
- 挑戰傳統生命週期投資建議
◦ 傳統觀點
▪ 多元化:股票與債券
▪ 隨年齡增長減少股票配置
▪ 應用:TDFs, QDIAs (合格預設投資方案)
◦ 論文核心主張
▪ 不論年齡,維持約 1/3 國內股票 + 2/3 國際股票
▪ 幾乎不配置固定收益
▪ 結果:財富累積、保值、遺產方面均優於傳統策略
- 研究方法
◦ 模型:美國夫妻生命週期模型
▪ 目標:最大化退休消費與遺產的預期效用
▪ 考慮:勞動收入風險、社會保障、長壽風險
◦ 核心創新
▪ 非參數區塊引導法 (Nonparametric Block Bootstrap)
• 目的:避免預設報酬特徵與參數假設
• 原理:重採樣歷史報酬長序列,保留時間序列及跨資產類別依賴性
• 數據:39 個發達國家、1890-2023 年、股票、債券、票據
▪ 有限理性 (Sparse Max Optimization Framework)
• 假設:家庭主要關注年齡
▪ 蒙特卡洛優化 (Monte Carlo Optimization)
- 關鍵發現與結果
◦ 最佳資產配置
▪ 穩定全股票配置:約 31% 國內股票 + 69% 國際股票
▪ 例外情況:退休初期短暫配置票據 (27% at 65歲),僅因僵化提領規則
• 彈性提領:全程無票據配置
• 經濟效益:戰術性現金儲備效益微乎其微
◦ 固定收益資產的劣勢 (債券)
▪ 長期真實報酬低 (0.95% vs 國際股票 7.03%)
▪ 長期波動性高 (30 年期變異數為 1 年期的 2.3 倍)
▪ 長期與國內股票相關性高 (0.45)
▪ 通膨時期表現差 (與通膨相關性 -0.78)
◦ 國際股票的優勢
▪ 卓越的多元化和成長潛力
▪ 更好的實質購買力保值 (與通膨相關性 -0.01)
◦ 傳統建議的福利成本
▪ 目標日期基金投資者:需多儲蓄 63%
▪ 平衡策略 (60/40):需多儲蓄 94%
◦ 策略績效比較 (與 QDIA 基準)
▪ 退休時財富:最佳策略平均多 39-50%
▪ 資本保值 / 財富耗盡機率:最佳策略 6.7% (遠低於平衡策略 16.9% 及 TDF 19.7%)
▪ 遺產:最佳策略平均是基準的兩倍以上
▪ 最大回撤:
• 工作期間:平均回撤相似,但最佳策略在最差情況下更優
• 退休期間:TDF 平均回撤較低,但最差情況 (如高通膨) 表現差於最佳策略
◦ 方法論影響結果
▪ 區塊引導法 降低債券吸引力
▪ 納入國際股票 降低固定收益權重
▪ 傳統觀點限制在短期與國內市場
◦ 穩健性
▪ 對多種模型設定均穩健 (如樣本、風險厭惡、提領、家庭類型、收入/股票相關性等)
▪ 最佳固定權重策略與年齡策略結果近似
◦ 槓桿效應
▪ 高利差 (6.50%):不使用槓桿
▪ 中利差 (1.40%):借入 55%,仍全股票
▪ 低利差 (0.37%):借入 100%,15% 配置債券,其餘股票
- 政策與實務意涵
◦ 挑戰:現行 QDIA 法規與 TDF 設計
◦ 建議:重新思考傳統退休投資方法
◦ 訊息:儘管高股票配置有短期回撤,但長期來看更安全、績效更優
◦ 受眾:監管機構、資產管理公司、退休金計劃發起人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