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頂精選文章

關注的重要經濟數據

關注的重要經濟數據

2020/06/07

美國1927年的通縮


美國1927年的通縮

工商時報






美國1927~1933年經濟概況
美國1927~1933年經濟概況
經濟成長率是指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實質成長率,把因物價膨脹而虛胖的水分擠掉,以合理的衡量總體經濟成長水準,例如去年GDP成長率3.0%,把水分擠掉後為2.7%,2.7%就是經濟成長率。

■物價指數有衡量消費端、廠商交易端兩類,前者是消費者物價(CPI),後者為躉售物價(WPI),測量一國是否有通縮、通膨應採用CPI,CPI係綜合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各類消費物價而得,我國目前調查368個項目群。

台灣的消費者物價(CPI)已連跌四個月,而且跌幅愈來愈大,不過主計總處認為:「通縮(deflation)讓人擔心的不是通縮本身,而是通縮造成的結果,如果CPI下跌而經濟成長還不錯,就不必要擔心。」

主計總處的見解看似合理,但其中仍有些觀念必須釐清,如果此一論述是對的,我們日後只要看GDP即可,不必再管CPI跌不跌,如果這樣是對的,那麼何以國際貨幣基金(IMF)還要關心CPI跌了幾季,何以還循通縮這個概念來描述總體現象?

所以,物價持續下跌這個通縮現象,一定蘊藏著更多吾人還不了解的信號,這些信號也可能隱於GDP之外,是GDP無法解釋的,而這正是通縮最大的風險。

CPI下跌 當心山雨欲來

主計總處說「如果CPI下跌,而經濟成長還不錯,就不必要擔心」,這恐怕是過於樂觀,經濟指標可概分為領先、同時及落後三類,我們經常看到領先指標走疲半年後,同時指標才變差,循此概念,CPI下跌的當時,即或經濟成長沒有變差,也不可以太放心,因為這有可能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風,風吹了一陣子,接著大雨才降臨。

我們可以看看美國大蕭條之前的情形,根據美國政府的歷史資料,美國一戰結束後由於生產力提升、技術進步,CPI趨於穩定,至1927年跌1.7%,次年又跌1.7%、1929年0.0%,很明顯,美國已出現通縮。

然而,通縮這三年美國依舊穩定成長,1929年經濟成長率還高達6.5%,依照主計總處的說法,美國經濟應該沒什麼好擔心的,然而隔年美國經濟重挫,經濟成長率-8.5%,大蕭條漫天蓋地而來,而且一連衰退四年,也正由於胡佛解決不了這場經濟衰退,羅斯福遂以「新政」取而代之。

我們回顧一下1927~1929年,在這三年通縮期間,失業率並沒有太高,只有4.2%,經濟成長也不錯,顯見物價長期下跌這個信號,在當時看來並沒有太大的危害。也正是如此,更顯得通縮的可怕,其實這個指標反映了錯綜複雜的生產、交易、消費及外貿等活動,CPI長期下滑,不論理由再正當(生產力提升、技術進步、自由貿易…)都是個危險的信號。

掉以輕心 釀大蕭條危機

這個危險的信號可能是告訴我們:這個社會產能過剩日趨嚴重、貧富差距快速擴大、中產階級逐漸消失…,這些經濟結構面的毛病在市場交易投機裡,預期心理憂喜中被量化成CPI,CPI的長期下跌,開始反應是緩慢溫和的,但最後的力道是巨大的,1932年美國經濟成長率-12.9%,失業率23.6%,這個溫和的通縮至終竟變成了大蕭條、大恐慌。

凱因斯在《貨幣論》談到通縮(deflation)時曾以專篇「物價水準動力學」談論物價與總體經濟的關係,對於貨幣、物價及總體經濟牽一髮動全身的關係曾嘆道:「這有時實非人類智力所能及。」通縮對總體經濟的破壞性究有多大,我們似悟不悟,迄今仍不十分明瞭,實不宜掉以輕心。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